cover
以不變應萬變:見護法師於台大晨曦社開示如何「從同理心生出智慧」
【法航新聞社.台北訊】 「面對瞬息萬變的人生,我們需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。」 般若法航.般若禪林方丈見護法師,於2024年10月12日應邀至台灣大學晨曦社開示:「以不變應萬變的三個要訣」為題,深入淺出地闡釋如何在無常的人生中,以不變的佛性應對萬變的挑戰,吸引眾多學子聆聽。

一、立於不敗之地,找到自己的覺性

要成為人生贏家,應當首先立於不敗之地,這必須要「找到自己的覺性」。由靜坐定心開始,透過靜坐,讓心沉澱下來,才能更清楚地觀察自己的心。
了解心的根本:覺性
進一步,見護法師從禪宗角度,強調「知」的重要性。「知是眾妙之門」,透過認識自己的心,才能了解自己、人生與生命。了解心的根本在於「覺性」,覺性最根本的作用就是「了知」。覺性是中性的,不帶有情緒或分別。如同眼睛閉上,雖然看不到東西,但能看的覺性並未消失。

二、最高的情緒管理:觀受如受

法師繼而闡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,說明修持「四念處」中的「受念處」是最高的情緒管理,並提示以下「觀受如受」的特質:
觀受無常: 認識到情緒是無常的,剎那生滅。情緒之所以持續,往往是因為我們「火上加油」,不斷重複相同的觀點與思考。
受不是我: 情緒只是心中的一個波浪,不是真實的「我」。如同膝蓋受傷,疼痛的只是膝蓋,而非全身。透過轉變觀點,能從內在找到問題根源,就能從情緒中解脫。
不變隨緣: 以不變(佛性)面對無常萬變的人生。

三、從同理心生出的智慧

觀外受、觀緣起: 法師強調,了解自己,才能更容易了解別人。「受念處」中的「觀外受」,即是換位思考、觀他人緣起,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,了解他人個性的形成原因,理解其不得已之處。此乃「積極的隨緣」,開創善因緣。
觀自他溝通方式同異: 了解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的差異,尊重彼此的感受。
護念與善護念: 用有技巧的方式關愛他人,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。
法師於開示中分享多個實例,例如夫妻因溝通方式不同而爭吵、母親用責罵方式教導孩子練琴、小胖同學用智慧化解嘲笑。這些例子啟發聽眾反思人際互動中的盲點,學習以更柔軟、更理解的心與人相處。
見護法師的開示,引導學子們認識自心、學習情緒管理、培養同理心,並將佛法智慧應用於人際互動中。法師鼓勵大眾在紛擾的社會中保持覺性,以不變的佛性應對萬變的人生,活出自在與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