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
2025年俄州大學佛教會議探討多元主題
(法航新聞社報導,諾曼市,奧克拉荷馬州)
在 Geoffrey Goble 教授和汪瓊教授的指導下,俄克拉荷馬大學 (University of Oklahoma) 學生佛教會於2025年3月1日在其多元文化中心舉辦了一場佛教會議。在屬於「聖經帶」的美國中西部,實屬難得。此次會議匯集了僧侶、佛教學者、學生和當地佛教徒,共同探討佛教在當代社會中的實踐、以及與心理學和哲學的關連。

見護法師帶領禪修並指出四念處與菩薩道的關係

會議開始時,般若法航基金會創始人、加州般若禪林方丈見護法師帶領與會者誦讀了英文《心經》並進行禪修。法師引導參與者練習全身覺照,學習以不分別心覺察身體的訊息,並保持內心的平靜。隨後以禪宗「中道實相觀」練習在當下的無念心,不專注於任何特定的事物。
見護法師隨後就四念處(Satipatṭhāna)如何作為菩薩道的基礎進行了深入的佛法講座,破除大乘佛教中誤以為四念處是小乘禪法的偏見。
講座要點:
1.
四念處的重要性:
見護法師首先強調了四念處—身、受、心、法的禪觀,是為佛教禪修實踐的基石。他解釋說,這些實踐幫助修行者認識到無常和無我的本質,從而去除痛苦(duhkha)。這一基礎實踐對南傳佛教和大乘佛教都至關重要。
2.
從無我到慈悲:
講座強調,四念處不僅限於理解「人無我」,還延伸到「法無我」。特別是「法念處」,通過觀察一切現象的相互依存性,修行者可以理解一切事物的空性。見護法師解釋說,這種覺悟對於培養同理心和慈悲心至關重要,因為它能讓人看到一切眾生的相互聯繫以及他們共同的苦難經歷。
3.
內觀與外觀:
見護法師詳細闡述了《念處經》中所說的觀內身、觀外身乃至觀內心、外心的實踐。通過將從觀察自己的身體、感受和念頭中獲得的洞察應用於他人,修行者可以培養更深層次的同理心。這種理解構成了菩薩道的基礎,修行者不僅尋求個人的解脫,還努力幫助他人實現同樣的目標。
4.
大乘經論為證:
引用龍樹的《大智度論》及《大品般若經》,見護法師澄清了四念處不只在南傳佛教受重視,而在大乘佛教實踐中也應作為基礎訓練的一部分。龍樹菩薩指出,佛陀教導這些禪觀作為通向覺悟的普遍路徑,適應所有修行者的願望和能力。追求聲聞者得聲聞果,獨覺者得獨覺果,行菩薩道者,依四念處、三十七道品,可得佛果。所以,修四念處所得果報,視修行者發心而定,而法門本身並無大小乘之限。
5.
結論:
在總結時,見護法師強調,四念處是關於「如實覺照」實相,如果行者已發大心,則自然會導向菩薩道所需的智慧和慈悲。他鼓勵與會者將這些實踐融入日常生活中,強調正念不僅是個人的修行,也是利益一切眾生的手段。

Santhapiya 比丘探討四念處與認清意識真相

上午的另一位僧侶主講者是來自俄克拉荷馬佛寺的美國南傳法師 Bhante Santhapiya (善喜比丘),探討了四念處在理解佛陀關於意識及其無常本質的教導中的作用。他強調通過觀察身體、感受、心和現象來認識它們的無常、苦和無我的特徵,幫助修行者避免執著和誤解。尊者解釋了六種意識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——以及它們如何基於感官接觸而生起,強調了它們的無常本質。他引用了佛陀與婆羅門和苦行者的對話,強調了探究內外現象以清晰看到現實的重要性。尊者還討論了佛教的文化適應性,指出教義如何演變以滿足不同社區的需求。
在享用了一頓美味的素食午餐後,會議繼續進行,學者們分享了他們的知識和經驗。

學者的演講

Dr. Jon Kent Reid : 來自達拉斯國際佛光會,他探討了如何在高度連接的數字時代使用正念來應對數字疲勞。他介紹了「心靈綠洲」的概念,這一概念乃香港的衍空法師(心靈綠洲)所提倡,旨在創造一個身心庇護的心靈空間。里德博士還分享了接地氣的練習,如喝茶和書法中的正念,幫助人們在日常活動中修持正念。他強調,正念必須與智慧和道德結合,才能實現更好的心靈健康。
Dr. Wayne Stein 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講,以他數十年日本劍道的訓練以及「正念舞蹈」來說明另一種專注的訓練。溫斯坦博士還分享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個人經驗:當他得知自己癌症末期,醫生已放棄治療後,如何每天進行3小時的正念步行,持續數月後,竟導致他的癌細胞消散與緩解,讓醫生驚詫不敢相信。
Haven Tobias 律師 的主題在於佛教在美國的發展,並介紹了三本相關書籍:《天鵝如何來到湖邊》、《佛教在美國》和《美國佛教的面孔》,指出在家修行者在歐美傳播佛教中的日益重要角色。她提出了「自助餐式佛教」的概念來描述當代美國佛教的特徵,並表達了對未來美國佛教不再需要形容詞,而僅僅是「佛教」的期許。

結論

見護法師在會議結束時總結,指出美國佛教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,並希望僧團也能在西方紮根,為佛教實踐和教導提供更堅實的基礎。法師隨後誦讀了三皈依,為會議畫上句號。
此次會議涵蓋了廣泛的主題,從佛教哲學的探討及其與心理學的關係,到現代正念實踐。參與者不僅學習了佛教的理論知識,還親身體驗了不同形式的禪觀和正念實踐,幫助大眾體驗多元化的修行。
組織會議的教授Geoffrey Gobles博士和汪瓊博士表示,他們希望未來持續繼續舉辦俄州佛學會議,以促進佛教在奧克拉荷馬州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