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
華梵大學:佛性、覺性與空性」
【法航新聞社報導】2024年11月5日,見護法師應華梵大學佛教學院及東方人文思想研究邀請,以「佛性、覺性與空性」為題,進行了一場深入且生活化的佛學開示。法師以精闢的佛學理論為基礎,結合生動的譬喻與實例,引導聽眾從日常生活中體悟佛法的真諦。

核心概念:覺性、佛性與空性

見護法師在演講中,首先闡述了覺性的重要性,指出覺性即是「知、識、覺、照」中的「知」,是當下存在且能了知一切,卻不帶任何喜好或厭惡的心的根本狀態。然而,這個「知」經常被意識所覆蓋,難以顯現。
接著,法師深入解析了佛性的定義,並從梵文詞彙 buddha-dhātu(佛界)、buddha-gotra(佛種) 與 Buddha-garbha(佛藏,如來藏) ,闡述佛性的多重面向。佛性不僅代表成佛的可能性,也涵蓋了佛的特質、清淨心、菩提心,甚至是空性、涅槃與真如等。
此外,見護法師強調,空性並非一無所有,根據《大般涅槃經》所說,佛性亦名法性、涅槃、般若、一乘、第一義空,是超越空與不空的境界,是為中道,而中道即是佛的境界,亦名為涅槃。

實修:破除對「我」的執著,於當下體悟

這場講座的一個特色,在於見護法師提出了因片面認知,而對佛性常產生的種種誤解。這包含:
1. 聽過清淨心、佛性等名詞,卻不明白其真意
2. 忽而體會到「知」的存在,然而尚朦朧難以捉摸。
3. 不能盡知清淨心之體與用
4. 將「知」視為常在實有,落入常見。
5. 雖對佛性有初步的體會,然而不明白無我空性,我執仍在,生死輪迴無法停止。
6. 誤以為自己已經大徹大悟,反倒墮入大增上慢。
為避免這些障礙,見護法師建議修行者時時以佛經來驗證所學,並以謙虛的態度,在日常生活中練習「不住不著」。此外,更要進一步明白「能所一如」的境界,方能對佛法有更透徹的領悟。
接下來,見護法師強調「空性」的重要性,指出世間人所認知的「我」,具有「常、一、主宰」三個特徵,而這都是虛妄不實的。他引用世親菩薩《佛性論》中的舉例,說明「能罵所罵」本質上皆是空,只是剎那間的現象。因此,不應執著於被罵的感受,才能遠離虛妄的煩惱。

生活化的佛法:從人際互動中修行

見護法師更以《四十二章經》的故事為例,鼓勵大眾學習佛陀的智慧,以柔軟的姿態與人溝通。他提醒聽眾,與人相處應避免站在對立面,而是要尋找彼此認同之處,才能化解衝突,轉惡緣為善緣。
法師更以自身經驗為例,分享求學時期從「翹課耍酷」到體會用功的重要性,強調「性空緣起」的道理。他鼓勵大眾在面對順境或逆境時,都能保持覺照,不執著於好壞,才能在生活中不斷成長。

結論:覺性即佛性,實踐方能體悟

見護法師總結,覺性是無我的,因此是清淨的,也是空性的。
- 若覺性被我見覆蓋,便會落入意識流。
- 唯有在當下明白無我、無住,並起善分別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- 透過對佛法禪修的實踐,便能體悟覺性,最終成就佛道。
這場開示不僅闡明了佛學三個核心概念彼此間的關連,更提供了具體的實修方法。透過見護法師深入淺出的引導,聽眾對佛性、覺性與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得知佛法並非遙不可及的哲學,而是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