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
原境開示:佛法的實踐:聞慧、思慧與修慧
【法航新聞社報導】2024年10月23日,原境佛教人文藝術邀請見護法師以「佛法的實踐: 聞慧、思慧與修慧」為題,深入探討落實佛法的關鍵。法師以精闢的佛學理論結合生活實例,引導聽眾將佛法落實於日常,開啟智慧,照亮人生。

聞思修三慧:佛法修行的基石

見護法師首先闡釋聞、思、修三慧在佛法修行的重要性:
1. 聞慧:
- 透過聽聞佛法,正確理解佛法的基本概念。
- 法師引用《瑜伽師地論》,說明聞慧在於對未了解之義能夠正確理解。
2. 思慧:
- 在聞慧的基礎上,深入思考佛法的真諦,並加以驗證,確定理解正確無誤。
- 法師強調思慧能對未善決定之義,做到善思維。
3. 修慧:
- 將思慧的體悟,付諸實踐,在生活中不斷練習,斷除煩惱,最終獲得解脫。
- 師指出,透過修慧的實踐,方能斷諸煩惱。
法師強調,聞、思、修三者缺一不可,猶如鼎之三足,相互支撐,才能穩固。

儒道佛的聞思修

見護法師進一步從儒家、道家等不同角度,闡述聞思修的學習過程:
1. 儒家:
- 《中庸》:「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」強調透過廣泛學習、詳細提問(聞)、謹慎思考、明確辨別(思),最終切實執行(修),正是儒定落實聞思修的教導。
- 《論語》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」強調學習後不斷的練習與實踐。
- 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,強調每天反省自己,將所學付諸實踐。這裏的「傳」即是「聞」,「習」則包含「思、修」。
- 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(思)
- 過則無憚改(修)
- 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(思、修)
2. 道家:
- 「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」強調任何遠大的目標,都必須腳踏實地,從最基礎的一步做起。
- 「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」警惕大眾聞法後的不同反應,鼓勵大眾積極實踐。
- 「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」法師解釋,如果體會不到最高的「道」,至少要有「德」,做人要有道德、品格。如果道德不夠,至少要有「仁」,也就是慈悲心。如果慈悲心不夠,至少要有「義」,能分辨是非善惡。如果「義」也不夠,那就只能用「禮」,也就是規範、戒律來約束自己。

善財童子的啟發

法師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例,說明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時,必有三個步驟:聽聞正法,正念思惟,以及如法修行,這正是「聞思修」的示範。並引用《華嚴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解深密經》、《四十二章經》等,進一步說明三慧的內涵。

善用譬喻,深入淺出

見護法師以種種譬喻,將深奧的佛法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生活語言:
1. 送禮物的譬喻:
- 法師引用《四十二章經》中佛陀以送禮物為例的故事,說明面對他人的惡意,可以選擇不接受,如此惡意將歸還於自身。
- 法師進一步引導大眾思考,當他人不接受自己的善意時,是否也應該反思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,學習佛陀的智慧,善護念、善咐囑,才能真正幫助他人。
2. 觀看鏡子的譬喻:
- 法師強調,當我們在照鏡子時,鏡子如實反映我們的樣貌,不會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。
- 提醒大眾應如實地面對自己的起心動念,看清楚自己的問題,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。

活讀活用:將佛法融入生活

見護法師強調,學習佛法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,更重要的是將佛法融入生活,在日常生活中實踐:
1. 檢視起心動念:
- 法師提醒大眾隨時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,覺察自己的貪、嗔、癡,並透過佛法的智慧加以轉化。
- 舉例說明,當我們幫助他人時,若心存「我對你好,你就應該感謝我」的期待,就是「住相布施」,並非真正清淨的菩薩行。
2. 面對負面情緒:
- 法師引導大眾思考,當負面情緒產生時,不要被情緒所控制,而是要觀照情緒的本質,了解情緒是無常的,是因緣和合而生。
- 透過不斷的練習,最終達到「心如不動」的境界,不再被外境所影響,獲得真正的解脫。

結論:點亮心燈,照亮人生

見護法師的演講,深入淺出,引人入勝,不僅闡述了佛法的精髓,更提供了具體可行的修行方法。透過聞思修三慧的薰陶,我們都能點亮內在的心燈,照亮自己的人生,並將這份光明傳遞給更多的人。
這場講座以聞思修三慧為核心,結合儒道思想與生活實例,為聽眾提供了深刻的修行指引與實踐方法。